衛生級座閥(Sanitary Seat Valve)是一種專為食品、飲料、制藥、生物工程等高潔凈度行業設計的流體控制設備,其核心功能是實現管道中介質的精確截斷、調節或分流,同時滿足嚴格的衛生標準(如3A、EHEDG、FDA認證)。與普通工業閥門相比,在結構設計、材料選擇、密封機制及表面處理等方面均遵循“易清潔、耐腐蝕”的原則,以確保介質在輸送過程中不被污染,并防止微生物滋生。
衛生級座閥的典型結構包括閥體、閥座、閥瓣(或閥芯)、執行機構(手動、氣動或電動)及密封組件,其工作原理可分為截斷型和調節型兩類,但均以“彈性密封+流線型通道”為核心設計邏輯。
1. 截斷型衛生級座閥(On-Off Valve)
密封機制:閥瓣為圓錐形或球形設計,與閥座內錐面形成線接觸密封。當閥門關閉時,執行機構(如彈簧、氣缸)施加壓力使閥瓣緊壓閥座,通過彈性密封圈(如PTFE、EPDM)的變形填補微小間隙,實現零泄漏密封。
流道設計:閥體內腔采用全通徑或等徑設計,流道光滑無臺階,避免介質滯留。例如:
T型或L型流道:通過旋轉閥瓣90°實現介質流向切換,適用于分流或合流場景;
直通式流道:介質沿軸向流動,壓降小,適用于高粘度流體(如糖漿、果醬)。
2. 調節型衛生級座閥(Control Valve)
流量控制原理:閥瓣為針形或碟形設計,通過執行機構(如電動 actuator)精確調節開度,改變流道截面積以控制流量。
等百分比特性:開度每增加10%,流量變化比例相同,適用于壓力波動大的系統;
線性特性:流量與開度成線性關系,適用于需要精確配比的工藝(如飲料混比)。
密封與清潔優化:調節型座閥通常采用雙密封結構(如閥瓣與閥座間的主密封+閥桿處的輔助密封),防止介質從閥桿處泄漏。同時,流道設計避免狹窄縫隙,確保CIP(就地清洗)或SIP(就地滅菌)時清洗液能覆蓋所有表面。